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《票房冠军却成众矢之的:马丽新片翻车,观众为何集体不买账?》
五一档电影大战落幕,马丽主演的《水饺皇后》以1.2亿票房夺冠,可这冠军当得实在憋屈。一边是票房数据高歌猛进,另一边却是豆瓣评分5.3、观众吐槽“马丽只适合演小品”的冰火两重天。更戏剧的是,片中配角惠英红倒成了唯一“免喷金牌”,这反差背后,藏着观众对国产电影憋了太久的大实话。
先说马丽这次栽的跟头。观众冲着“喜剧女王”买票,看到的却是强行煽情的创业故事。女主从山东闯荡香港开饺子馆,从头到尾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,身边店员顾客满嘴粤语,她愣是半句没学会。有观众调侃:“这语言天赋,比我三岁侄子还差。”反观惠英红在同期电影《我爱你!》里演河南老太太,硬是把方言练得本地人都挑不出毛病。两相对照,谁在糊弄观众,谁在死磕角色,明眼人一看便知。
导演刘伟强这次也挨了闷棍。女主谈生意全靠“主角光环”——日本富商考察饺子馆,尝了口酱油夸句“高级”,看了眼后厨地板夸句“干净”,千万投资立马到账。这剧情让创业观众直呼离谱:“我陪客户喝到胃出血才拿下一单,她擦个灶台就成商业奇才?”对比《哪吒》导演饺子闭关三年磨剧本的狠劲儿,《水饺皇后》的剧本像是赶工出来的预制菜,看着热闹,嚼着没味儿。
资本方或许觉得委屈:大女主励志+香港怀旧+美食情怀,这配方不该失手啊?可观众早不是给块糖就咽的傻孩子了。当马丽对着香港街头喊出“我要征服这座城市”时,银幕前响起的不是掌声,而是此起彼伏的憋笑声——没有方言细节打底,没有真实创业困境,再热血的台词都成了空中楼阁。倒是惠英红在菜市场砍价、蹲路边吃烩面的镜头,让观众信了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。
行业里总说观众苛刻,可数据显示真相:五一档场均人次同比下跌27%,但《水饺皇后》靠着马丽个人号召力硬是把座位填满了。这反而更可怕——观众还在给机会,但耐心正在耗尽。就像那位连刷三条差评的观众说的:“我不怕烂片,怕的是明明能做好却敷衍了事。”
如今影视圈有个怪现象:流量明星扎堆拍主旋律,实力派硬扛商业片,结果两头不讨好。《水饺皇后》的尴尬或许是个转折信号:当惠英红这样的“老戏骨”靠五分钟戏份抢尽风头,当观众宁愿二刷《年会不能停》也不愿碰“大制作”,这意味着什么?说白了,观众要的不是影帝影后扎堆,而是能把每个饺子皮儿都擀出生活气的真心。